编者按:本月14日,在各地推荐、专家复核的基础上,最终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以及住建部共同认定,并由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了我国第一批127个特色小镇建设名单。这是继今年7月20日,住建部等三部委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后,国家层面在推进特色小镇培育工作上取得的又一实质性成果。根据该通知文件,我国在2020年前,将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
一、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录全景扫描
1、南北分化明显,南方比重较大,尤其集中在长三角地区
回顾本次公布的100余个特色小镇名录,南方省份分布有75个、北方52个,仅浙江、江苏、上海、安徽四省即分布有23个特色小镇,占去第一批次中近20%名额。这与南方尤其是长三角地区的城镇化发展程度、经济实力、产业化阶段有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但更显示出目前一些超大城市人口过于集中所出现的“城市病”,特色小城镇出现恰恰可以解决城市病所带来的居住成本畸高、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有效吸纳周边人口、疏导城市资源。
2、以产业带特色,中部崛起战略下特色小镇发展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
中部地区特色小镇较为集中的地区,以湖北省(5个)、湖南省(5个)、河南(4个)、江西(4个)、山西(3个)为代表,这充分显现了在中部崛起战略引导下,我国中部经济区已在宏观层面为特色小镇培育提供良性的产业土壤。纵观名录中出现的中部特色小镇,如吕梁市汾阳市杏花村镇、鹰潭市龙虎山风景名胜区上清镇、宜春市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温汤镇、上饶市婺源县江湾镇、长沙市浏阳市大瑶镇、娄底荷叶镇等,几乎所有小镇都依托有良好的优势产业基础,如旅游度假、新能源、特色工业等。
3、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后发优势明显,具备打造特色小镇的资源基础
虽然总体上本批次中,中西部地区的特色小镇分布较小,但依托民族文化塑造特色小镇品牌仍是目前可行性较强的路径模式,如喀什地区巴楚县色力布亚镇、塔城地区沙湾县乌兰乌苏镇、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可可托海镇、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群科镇、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茶卡镇。
4、人文型小镇备受亲睐,自然资源依托型小镇亟需打造文化软实力
本批特色小镇认定中,人文型特色小镇备受青睐,如银川市西夏区镇北堡镇、拉萨市尼木县吞巴乡、山南市扎囊县桑耶镇、许昌市禹州市神垕镇等地。该类小镇的典型特质是依托当地优质的历史文化底蕴、民俗文化传统、特色景观资源,走出了一条人文与资源相结合的特色小镇发展道路。这与那些单纯依靠自然资源或产业资源进行驱动的小镇打造相比,具备后者难以企及的先天优势。
二、打造特色小镇,紧抓四点原则不放松
1、突出特色文化
从当地实际出发,深入挖掘地域传统文化并进行传承与发展。在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同时,充分发挥当地特色,防止千镇一面。依据特色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科学确定培育对象,防止一哄而上。
2、培育重点产业。
对特色鲜明的重点产业进行培育发展,在产业规模、市场份额和特色方面要具有明显的优势,能够发挥产业的集聚效应和叠加效应。并依据产业规模进行建镇,防止盲目造镇。
3、把握发展机遇。
建设特色小镇,在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的同时,还要利用好政府在搭建平台、提供服务等方面提供的优势条件,促进特色小镇的经济转型升级,推动特色小镇的建设。
4、提高创新能力。
加大特色小镇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创新规划建设管理,创新社会服务管理,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打造创业创新新平台,发展创新型特色小镇建设。
要建设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的特色小镇,在坚持四个出发点的基础上,还应在内容上进行充实与加强。
三、打造特色小镇,“七个内容”为抓手
1、产业形态的深加工
建设特色小镇,产业定位要精准,特色要鲜明。产业向做特、做精、做强发展。充分利用现在的“互联网+”等新兴手段,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同时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以及一定的资源投入,打造具有独特内涵的特色小镇。
2、景观环境的新风貌
特色小镇的建设在整体格局和风貌上要具有典型特征,因地制宜。通过空间的合理布局,或是构建“天人合一“的生态聚落,或是构建趣味无穷的田园风光或是让人惊叹的科技升级,这些在彰显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的同时,更为地区居民提供一个舒适美观丰富宜居的环境。
3、传统文化的多维度
充分挖掘、整理、记录当地传统文化,并对这些历史文化遗存进行良好的保护和利用。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地产业相融合,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从而达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不断提高当地居民的思想文化素质,扩大传统文化的保护面。
4、服务设施的新升级
一个地区的建设与发展,基础设施是基础也是关键。道路、医疗、文化、教育、卫生、给排水方面基础设施及公共设施的完善,服务质量的提高,是特色小镇发展的基础保障。
5、体制机制的重创新。
积极探索创新发展体制机制,围绕城乡发展一体化,投融资机制、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等,深化改革创新。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投资资金,成立镇级投融资平台。特色小镇建设成为连接周边农村的重要平台,带动周边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6、运营主体的新型化
特色小镇建设,不只是政府的事情,更是关系到特色小镇的家家户户,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当地居民要自我觉醒。充分发掘自身优势,结合当地有谁资源,进行自我建设。同时,各企业也是发展特色小镇的重要主体,面对当前城镇开发的热潮,一些优势企业及个人也积极投入到特色城镇建设当中,实现企业与城镇的双赢局面。
7、营销手段的多面化
培育发展特色小镇也要在营销手段上进行升级改造,通过深入的市场调查研究,整合城镇周边资源,通过融合叠加,形成综合品牌效应,进行整体品牌形象的营销。通过网站、微信、微博进行自我营销,也可以通过与其他媒体、社团、景区相连通,凝聚力量,提高自身知名度。
四、附:特色小镇经典案例:
1、杭州云栖小镇
云栖小镇是浙江省首批创建的37个特色小镇之一。小镇位于杭州市西湖区,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按照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特色小镇要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四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的要求,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着力建设以云计算为核心,云计算大数据和智能硬件产业为产业特点的特色小镇。
云栖小镇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主要依赖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一个小镇的灵魂人物。云栖小镇有一个名誉镇长叫王坚博士,他是阿里巴巴的首席技术官、阿里云的创始人、中国云计算领域的领军人物,也是云栖小镇主要创建者,正致力于把云栖小镇打造成中国未来创新的第一镇。
二是有一个高端的新兴产业。云栖小镇坚持发展以云计算为代表的信息经济产业,着力打造云生态,大力发展智能硬件产业。目前已经集聚了一大批云计算、大数据、APP开发、游戏和智能硬件领域的企业和团队。
三是有一个创新的运作模式。云栖小镇采用了“政府主导、民企引领、创业者为主体”的运作方式。政府主导就是通过腾笼换鸟、筑巢引凤打造产业空间,集聚产业要素、做优服务体系。民企引领就是充分发挥民企龙头引领作用,输出核心能力,打造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的基础设施,加快创新目标的实现。创业者为主体就是政府和民企共同搭建平台,以创业者的需求和发展为主体,构建产业生态圈。这是云栖小镇最有创新活力的部分。
四是有一个全新的产业生态,云栖小镇构建了“创新牧场-产业黑土-科技蓝天”的创新生态圈。“创新牧场”是凭借阿里巴巴的云服务能力,淘宝天猫的互联网营销资源和富士康的工业4.0制造能力,以及像Intel、中航工业、洛可可等大企业的核心能力,打造全国独一无二的创新服务基础设施。“产业黑土”是指运用大数据,以“互联网+”助推传统企业的互联网转型。“科技蓝天”是指创建一所国际一流民办研究型大学,就是西湖大学。
2、安顺旧州镇
贵州安顺西秀区旧州镇地处黔中腹地,始建于1351年,距省会贵阳80公里,距安顺市区37公里,全镇总面积116平方公里,总人口4.4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38.1%,平均海拔1356米,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为100%。旧州镇生态良好、环境优美、文化丰富,是中国屯堡文化的发源地和聚集区之一,是全国第一批建制镇示范试点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文明村镇、全国美丽宜居小镇和国家4A级生态文化旅游小镇,被誉为“梦里小江南,西南第一州”。
旧州镇立足本地实际,探索山地特色小城镇发展之路,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发挥生态和文化优势,建设绿色旅游小镇。在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过程中,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按照“镇在山中、山在绿中、山环水绕、人行景中”的规划布局和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保护优先,进行规划建设。同时加快一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生态旅游与人文旅游融合发展,不断丰富旅游产品的业态,今日旧州农村变成了景区。
二是费探索就地就近城镇化路径,建设美丽幸福小镇。通过对教育医疗、文化卫生、交通运输、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同时引进一些优势企业,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把小城镇建设与一地扶贫搬迁结合起来,将生活在条件恶劣地区的贫困户搬迁,集中就近安置,并帮扶就业。
三是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要求,积极探索创新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围绕城乡发展一体化,深化改革探索创新,成立了镇级投融资平台,积极争取各方面投资资金。逐步把旧州镇打造成为连接城乡的重要纽带,服务农村的重要平台。
四是加快升级示范小城镇建设,打造贵州小城镇省级版的排头兵。在成功申报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后,着力打造文化生态旅游古镇。首先坚持规划引领;其次注重绿色发展的理念。最后,树立“一盘棋”思想,把特色小镇建设与全面小康结合起来。
专家热线 1570116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