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导向的乡村规划,除了还需要什么
发布者:朱丹丹  发布时间:2017-02-14  浏览量:4184

2015年5月27日,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联合发布《美丽乡村建设指南》,作为指导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的首个国家标准,《指南》重点明确了村庄规划、村庄建设、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乡风文明等美丽乡村建设的六大内容,并细化了生态环境量化指标11项,公共服务量化指标8项。

《美丽乡村建设指南》的颁布,旨在通过制定指导性的原则和可量化的指标体系,为地方政府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提供标准化依据,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这一标准偏重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物质空间改造,对于具有旅游发展潜力的乡村来说,单一依靠这一标准,容易陷入同质化、城市化的建设误区。为避免千村一面,促进乡村旅游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融合互动,应对旅游导向的美丽乡村规划特色及技术要点进行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一、旅游导向的美丽乡村规划特点解析

1标准化之外,更关注乡村个性价值的挖掘与展示

乡村独特的文化、生态、民俗、手艺等资源,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根本依托。旅游导向的美丽乡村规划,除了要满足《美丽乡村建设指南》里规定的硬性标准要求之外,更要注重乡村个性与特色的挖掘和展示,通过保护乡村传统的空间肌理、原生的生态环境、原真的乡土文化、独特的手工技艺,彰显独特的乡村个性,并留住乡愁记忆。

2基础设施之外,更关注丰富的体验型产品与业态的导入

旅游开发的核心在于提供丰富的产品与体验。旅游导向的美丽乡村规划,在完成危房改造、道路、水电、供暖、排污等硬件基础设施的规划要求之外,更关注乡村旅游产品与业态的开发,通过合理的方式,将乡村中的文化、生态与遗产资源转化为可体验、可消费的旅游产品,并设计软性的乡村旅游服务体系。

3居住功能之外,强调居游共享的后乡土生活方式塑造

传统的乡村以满足村民生活居住功能为根本,是一个相对封闭、自给自足的空间。而旅游型村落,则要求有一定的开放性,呈现居住空间和旅游空间重叠的特征。旅游导向下的乡村规划,以“居游共享”为核心理念,在改善传统居住生活条件的基础上,也注重满足外来旅游者的居住、审美、体验等各方面要求,并最终塑造有别于传统乡村生活的后乡土生活方式。

4短期建设之后,更专注乡村的自我发展与产业升级

乡村旅游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旅游导向下的乡村规划,不仅关注短期的改造建设,更加注重乡村长期的自我发展与产业升级,强调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联动乡村优势产业、解决乡村居民就业、壮大乡村集体经济,最终实现乡村产业的体系再造与转型升级,重新构建乡村自我发展与自我复兴的核心动力。

二、旅游导向的美丽乡村规划技术关键点

1乡村价值的解读与重塑

旅游导向下的乡村规划,以发现和重塑乡村价值为根本出发点,在全面解读乡村文化价值、生态价值、产业价值、美学价值的基础上,寻找和探索乡村复兴的核心战略与独特路径。

文化价值:乡村中保存的老宅大院与历史遗址,乡村中流传的美丽传说、乡村中独特的手工技艺和传承手艺的老艺人、乡村中丰富的农耕文化、饮食文化和民俗活动,都是体现乡村文化价值的重要载体。

生态价值:乡村的生态价值在于原生的乡土自然,由村落中及村落周边的古树池塘、水系湿地、田园山林等共同构筑的乡土生态系统。

产业价值:乡村中出产的有机绿色农产品、林果、茶,制作精美的竹编、草编工艺品等手工艺品,是乡村产业价值的重要体现,也是乡村旅游业发展重要依托资源。

美学价值:和谐有序的乡土肌理、依法自然的民居格局、与山水和谐的乡村色彩、精美讲究的民居建造工艺,是蕴含着中国传统生活艺术的乡村美学空间。

2微创式的乡村空间整理改造

旅游导向下的乡村规划,一般不采取“大拆大建”乡村建设模式,而是倡导通过“微创式”的乡村空间整理与改造,在保留传统格局与肌理的基础上,重新构建民居院落空间、文化景观空间、公共服务空间、休闲游憩空间等多元化的乡村空间体系,实现居游共享的乡村格局再造。

民居院落空间:注重对典型传统民居的整体保护,同时新民居建设延续传统民居风格,色彩、建材的选择与整体村落协调一致;强调闲置民居院落的旅游化、度假化利用。

文化景观空间:注重对村落内的宗祠、古井、戏台等传统文化空间的修复整理,并重新赋予文化景观与文化活动功能。

公共服务空间:嵌入乡村肌理之中,服务于旅游发展的小型公共服务空间,包括停车场、休闲商业区、游客集散区等。

休闲游憩空间:依托田园、山地、林场、湿地、河流等自然空间,打造的休闲农场、自然学堂、乡村营地等具有休闲体验功能的新型空间。

3尊重传统,又独具设计感的产品与体验转化

旅游导向下的乡村规划,强调对传统本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同时,也注重通过设计、导入,实现乡村传统资源的创意转化,衍生乡村民宿、乡村度假酒店、乡村艺术沙龙、休闲农场、乡村营地等多种业态,将传统村落空间变成一个有趣而时尚的创意聚落。

4旅游业为核心的乡村产业全面升级

旅游导向下的乡村规划,注重通过乡村旅游发展,联动传统农业、渔业、林果业、特色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等乡村多种产业,一方面,衍生和孵化新型产业业态,促进乡村产业整体升级;另一方面,通过包装设计,开发高端创意农产品品牌,提升传统农产品附加值,增加乡村产业效益。

5围绕旅游服务业的精准扶贫方式构建

旅游导向下的乡村旅游规划,注重以旅游开发为切入点,创新扶贫方式,并对不同层次、不同能力的村民群体进行细致研究,制定精准旅游扶贫策略,发挥乡村旅游富民惠民功能。

村民分类能力特点扶贫措施
有经营能力的村民文化素质较高,身体状况良好,并具备一定的旅游项目投资及经营管理能力鼓励从事农家乐、休闲农庄等旅游经营项目,获得直接经营收益
有劳动能力但无经营能力的村民文化素质一般,年龄适中、身体状况良好,但缺乏资金或经营管理能力提供服务员、保洁员、厨师、司机等相关就业岗位,获得工资收益
既无劳动能力又无经营能力的村民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年人、伤残人士等探索闲置农宅、农田等资源入股方式,获得旅游公益扶持或集体经营收入分红
  • 专家热线 1570116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