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时代,乡居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生活理念,也是一种城乡共享的新型场域!
乡居,是一种什么样的场域?
一种融入于乡村之美的诗意栖居空间
一种创意与设计再造的时尚乡土空间
一种新、老乡民互动的倾情分享空间
乡居的核心理念
“分享”
老村民给新乡民分享
“乡村的自然、文化、物产、亲情……”
新乡民给老村民分享
“科技的手段、创新的理念、
先进的设备、创意的设计……”
城乡等值化语境下旅游参与“分享”的三种形态
城乡等值是指城乡居民具有相同的生活条件、工作条件、交通条件,保持和建立同等的公共服务,具体落实在城乡收入等值、城乡公共服务等值、城乡社会保障等值和城乡生活便利程度等值等维度。城乡等值理念的核心在“人”,而乡村“人”的主体是本地农民,在吸纳和培训本地村民就业时,在身份上将他们定位为分享者(而非服务者)。在这一视角下,坚持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分享理念则具体有三种形态:
乡村经验分享
乡村经验的分享主要指本地村民(“老乡民”)通过乡土文化的讲述、乡村生活技能的教授,辨识乡土植物、作物种植与收获技巧、制作乡村美食的手艺,让以游客身份进入乡村的“新乡民”在获得新奇旅游体验的同时,收获更多城市中不曾接触的知识体系。如在大地乡居•张泉,你可以跟随养蜂人去学习采集蜂蜜的技巧,也可以跟随老奶奶学习纳鞋底的方法。张泉的手艺人身上都散发着浓浓的乡情,收获到手艺技能的同时,你也收获了一份美丽的乡愁。
新技能的分享
站在旅游消费者的角度,他们进入乡村将为乡村带来更多现代技术手段的技能更新,如互联网技术、现代智能技术甚至思维方式的改变。这对于改变传统村落落后面貌具有极其重要的示范意义,而其达成的效果往往好于直接的技能培训。
文化的分享
通过乡村旅游开展,搭建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沟通平台,促进城乡之间的文化认同的建立。这是一种基于技能所建立起来的文化沟通,在旅游活动的开展过程中,甚至城乡的贫富差距也在潜移默化的缩减。这是因为旅游首先从文化层面解决了城乡互融的隔阂,有利于促进乡村城市化,加速乡村非农化,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超越服务、倾情分享
奠定了乡居时代的三重核心特性
在地化的供给、高端精致的产品与平台化社交空间的提供,希望借助旅游产业的导入实现从服务到分享的转变,在乡村与旅游的鸿沟上横架一座分享之桥。
在地化的供给
服务的在地化:当地人的培训;
景观的在地化:乡土植物、乡土材料的应用;
体验的在地化:地域文化的演绎;
物资的在地化:当地食材和风物。
高端精致的产品形态
旅游产品创新瓶颈是所有旅游项目的普遍性问题,这一点对于乡村旅游项目尤其明显。乡居时代的乡村旅游,需要把乡土与时尚相结合的产品更新策略,要使每一个产品都与乡村本身有深厚的内在联系、便于实操运作,同时提供更精致、更具创意的产品供给。
平台化的社交空间
乡居空间应致力于搭建城乡对话的社交平台。通过一系列的社交活动举办(沙龙、培训、论坛、party等)和创意产品策划(旅行分享会、诗歌分享会等),积极建设由文化精英、创客群体、新乡绅、旅游企业和乡村居民组成的“乡村命运共同体”,共商乡村发展大计,分享乡村发展硕果。
— END —
专家热线 15701166567